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一名74歲蕭姓男子,因本身有免疫不全症狀,導致肥厚性心肌性病變,且有慢性心房纖維顫動,合併房室傳導阻斷,月前發病暈厥,被送到員榮醫院急診,之後住進加護病房,每分鐘心跳僅有30下(正常人為72下),又合併有肺水腫。員榮醫院心導管中心主任林彤宥評估後決定為患者植入新型的無導線節律器,患者術後即轉至一般病房,3日後即出院。
主任林彤宥說,患者因肥厚心肌造成心臟舒張功能障礙,血流供應不足,加上心房纖維顫動併房室傳導阻斷,使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導致缺血性胸悶或胸痛。心臟舒張功能差,使得肺靜脈壓力上升,容易出現心衰竭症狀,尤其在運動或平躺時較明顯,患者易有頭暈、眼前發黑甚至暈厥等情況。
▲患者本身比較瘦,且有自體免疫疾病,傷口癒合有容易感染的風險,所以選擇植放心律調節器時,植入新型的無導線節律器。(圖/員榮提供)
林彤宥解釋,心房纖維顫動使心房無法正常收縮,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風機率。肥厚性心肌病變本身與心律不整有關,若再合併心搏過緩或其他心律問題,會有猝死風險。
林主任表示,患者本身比較瘦,且有自體免疫疾病,傷口癒合有容易感染的風險,所以選擇植放心律調節器時,植入新型的無導線節律器,這種節律器好處在體積較小,約舊型的十分之一,對比較瘦的病人,不容易產生電池外露或感染的風險。舊型有導線心律調節器,導線放久後很容易在鎖骨下靜脈產生一些磨損,而且會有傷口癒合不良,導線脫落的問題,無導線節律器因為電池跟電線包含在一體,不會有這個問題。
林主任解說植放過程,先從下腔靜脈,一路進入右心房,穿過三尖瓣到右心室,最後將無導線節律器小膠囊植入右心室心室壁上。手術中使用X光機及顯影劑找到適當的靜脈通路,通常都是從股靜脈一路往上,當管子到達右心室後,確認位置正確,就將導絲拔除並剪掉,確定裝置牢靠,無導線節律器有四個角和四個倒鉤,可以固定在心室壁肌肉上,數據檢測正常後便完成釋放。因新型無導線節律器體積很小,從外觀上看不到傷口,也沒有電池口,整體看起來就像沒有動過手術一樣。
林主任指出,無導線節律器電池壽命與傳統機型一樣,大約16至18年。他之前在屏東榮總下鄉服務,期間已成功植入約20個案例,服務期滿後,月前到員榮醫院擔任心導管中心主任。這是他員榮完成的第一個案例,日後有類似困擾的民眾不用再到外地求醫,員榮醫院就能服務病患。
推薦閱讀: